道教音乐与养生_道教文化 -天然道观

在道教活动中所使用的音乐统称为道教音乐,它包括道教科仪音乐以及道士在宣道、布道和修身养性时所使用的音乐。可见,道教音乐也是道士养生的重要手段之一。他们为了“绝尘欲,炼心性”,每日早晚必须面对神灵,上殿诵经。凡住宫观道士,皆以敲钟、击鼓为令,每日清晨五更开静,在打扫、斋沐、整肃衣冠之后,便上殿咏早坛功课经;每日晚斋毕,晚坛的头通鼓响,道众又要及时沐浴洗漱,严整衣饰登坛诵咏晚坛功课经。道众把这种早、晚功课经,视为识心见性、延生保安的炼养实践,亦即养生之道。 在道教经典与文献中,有关道乐与养生的论述也屡见不鲜。在《太平经》卷一百十三中有:“乐,小具小得其意者,以乐人;中具中得其意者,以乐治;上具上得其意者,以乐天地。得乐人法者,天地为其和……上士治乐,以作无为而度世;中世治乐,乃以和乐俗人以调治;下士治乐,以乐人以召食……夫乐者治乐,形者致刑,犹影响之验,不失铢分也。”这里认为音乐对人是有教育作用的,“以乐人”,可以使人为之“悦喜”,用音乐来陶冶人的情操;对自然的功能作用而言,“以乐天地”,可以使天地为之“和”;对于治乐者本人来讲,上士为了“度世”,修身养性到达“无为”之境界;中士是为了“和乐俗人以调治”,以音乐为社交手段,进行人际交往;下士则是为了“召食”糊口,作为谋生手段。以音乐与社会、音乐与刑罚的关系而论,则是止械斗断奸邪,兴道德制逆恶。目的在于乐人、乐治、乐天地、乐神灵。归根到底,是要用音乐对民众百姓“教化”,教人养生,使“祸乱”不作。这就指明了道乐对道徒和信众二者的修养与教化作用,也是道乐的最终目的。 音乐能使人延年益寿,已为奉道者所信仰。历史上对修道之人要求十分严格,一般道士要会“琴、棋、书、画”;资深道士要会“琴、棋、书、画,吹、拉、弹、唱”;高道则须“琴、棋、书、画,吹、拉、弹、唱,医、卜、星、相”。音乐是道士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,它在道士的修持中如此重要,是因为“乐可以调气息、和阴阳,因而道利用音乐的这一特性而创作了玄门独有的音乐来修持自己。” 道教的早、晚功课是道教科仪的主要内容,是道众每日必修之功课。其音乐堪为道乐中的精华,也是我国传统音乐中词曲结合的声乐艺术珍品。在早、晚功课活动中,道众在庄严肃穆、清幽淡雅的乐声中,缥缈忘我地与“神”交往,并唤起他们的审美体验。 道教音乐是道进行的重要途径,也是他们在修持中须臾不可或缺的艺术手段。他们在晨钟暮鼓与铿锵的声乐中,周而复始地持诵早晚功课,岁月轮回,从不间断,这种长期而有规律的修持活动,无疑会使他们的身心得到积极的炼养与有益的调息,从而达到益寿延年的意愿。 青城山道教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。《魏书 释老志》、唐代《蜀王青城山祈雨醮词》都明确记载:早在二世纪初张陵天师创立道教时就有“祈醮之科”、“定律之音”。这是青城山道教音乐的早期形态。今天能品味的青城山道教音乐,历经1800多年的南北文化交流和道派仪制融合,可以说它圆融各派、博采众长,更具有民族文化的普遍性。这里奉献给你的曲目是从青城山近60首道教乐曲中精选的部分。它兼顾了南韵、北韵的不同风格及吟唱、器乐的不同表现形式,具有较高的鉴赏和收藏价值。

Similar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