化石螃蟹
紫砂残莲蓬
燕下都陶把儿
道教茶席,由细微处起,由虚无处落,重在事理不废,其要五行平平。茶宠,是传统茶席中的一个元素。这个东西在道教茶席中是可以有的,只是它真的需要抑制着用,才最安好。“甚爱必大费,积藏必厚亡。”真的宠爱它,于人于己无益。或可叫它“茶虫”更恰当,仅仅是茶席上的一抹虫豸。在而不宠,那就最好了。
茶宠的来历,比较隐匿。古籍中只有含糊其辞的只言片语,出土、传世的实物更少,确定的着实没几件。也许,小众里的小东西,留意者少,但又缺不得,磕磕绊绊就传下来了。在《阳羡名陶录》里记载明朝万历年间陈仲美紫砂师“好配壶土,意造诸玩”,所谓“诸玩”里有没有茶宠,也许有,还需考证。论实物,当数河北唐县上世纪50年代出土的一尊陆羽小瓷像。《唐才子传·陆羽》载:“鬻茶家以瓷陶羽形,祀为神,买十茶器,得一鸿渐(陆羽,字鸿渐)。”《唐国补史》又说:“市人沽茗不利,辄灌注之(指陆羽瓷像)。”
考古学家孙机先生考证:当时卖茶商人把陆羽瓷像供在茶炉边,生意好就用茶祭祀,生意不好就用开水浇之。沸水烫陆羽,无论如何是大不敬、不提倡的。道教茶席求敬、求恒、求清、求朴,如果因为茶宠躁动、造作,怀着染心喝茶,搞得心没清明,反倒徒增了一堆业力和承负,那就得不偿失了。
道教茶席配器,总法阴阳,依五行而立。根据不同的节气时令搭配,达到调和五行的目的。大体来说,茶花茶品属木,瓷器陶器属土,金属制品属金,炉火属火,水就是沏茶之水了。茶宠则一般作为道教茶席上五行的补充。遵循:不巨、不贵、不生、不灭的原则,拣择用之。不巨: 太大不好,太大碍礼,不敬。不贵:太贵重了也不行,喝茶的都盯着,琢磨着怎么把茶宠弄回家,如何“反归真朴”?谨记,它只是茶席上触动你心的一抹虫豸。不生:所谓不生,是因为茶席上除了茶宠,总还是有茶花茶品的,“大德曰生”还是留给主角——茶吧,茶宠要唯清唯静。不灭:时间、空间永恒延续,也许它曾经生过,或者似乎生着,或者本来寂寂,茶宠自有它的存在感。
来看看笔者收藏的灵动又充满“道”味的茶宠吧。在广东的海边泥滩上,趴着一些螃蟹的化石。当初蠕蠕的小生命留下甲壳,化做石块,宣誓它存在过、灭亡过,来往世间,孤独与悲壮。它固有沧桑,感觉不再需要茶水浇养。
另一个是燕下都陶罐的把儿。燕下都是战国燕国中晚期的都城,坐落于北易水河和中易水河之间。荆轲壮士曾经由这里出发刺秦,燕昭王设黄金台招来了乐毅和剧辛。如今的这里,除了村庄就是麦田,某处麦田上矗立着巨大的夯土台,夯土台就是昔日燕皇宫的基址。步履其上,可卧可坐,可啸可叹,尽看时空大千。笔者节制地取一块陶回来,为茶席加一层怀古的音障,感觉它并不止是茶席上的“宠物”。
紫砂残莲蓬是由林景松制作的。林景松还年轻,但隐居在宜兴丁蜀镇一个小村庄里,整天和残莲、木桩、树瘿较劲。这紫砂制的残莲蓬大概是笔者在宜兴求索到的最可心的小物件了:筋骨毕露、节操鼓荡。有一二莲子寓于其中,果实饱含,却不可出。显沧桑、显久经,显盛颓之世相,显成住坏空。置于案头,拟态惊人;持于手中,沉实细密;浸于水中,生机尽出。
但愿道教茶席上的这些“宠儿”,似五行中流转的小浮萍,随波逐流,宠辱不惊。